2025年社情民意:如何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
近年来,贵州黔北某县先后选派329名年轻干部到脱贫村、重点帮扶村担任第一书记,组建119支驻村工作队。但2024年第三季度专项督查显示,65.3%的驻村干部存在"走读式""打卡式"驻村现象,个别村出现"驻村不住村、联户不入户"问题。结合贵州黔北某县实地调研公布在网上的资料,探究激励担当作为的实践路径。
一、基层实践中的现实图景
云南省文山州某村2023年引入的食用菌种植项目,因第一书记张某某疏于跟进管护,导致32个菌棚闲置率达65%。村民李某某反映:"张书记每月来村不超过5天,菌种培育关键期连技术员都联系不上。"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相邻某乡某村第一书记陈某某扎根基层,带领村民发展"光伏+农业"立体经济,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80万元,其经验被省视《新闻联播》报道。两相对照,凸显担当作为的实践差距。
究其根源,既有年轻干部"思想根基不牢"的主观因素,也存在"制度保障不足"的客观制约。通过文山州某县公布的调研显示:73.6%的驻村干部认为"基层工作难出成绩",65.2%坦言"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更有48.2%存在"镀金心态"。
二、铸魂赋能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维"培养体系,破解本领恐慌
针对贵州黔南某市驻村队伍中35岁以下占比达73%的现状,该市建立"市-县-乡"三级联训机制。该县实行"导师帮带制",选配108名退二线科级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通过"老带新"实现经验传承。2024年某乡推行的"田间课堂"成效显著,驻村队员王金玉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中,带动37户脱贫户户均增收4200元。
(二)创新"双轨"考评机制,破除形式主义
建议建立"日常纪实+季度考评+年度述职"考核体系。参照浙江某地区"村民考评权重占60%"的创新实践,在考核指标中增设"群众口碑系数"。2024年某镇试行的"驻村工作日志云平台",通过GPS定位和影像资料上传,将干部在村时间精确到小时,使"走读干部"无处遁形。
(三)健全"立体"保障网络,解除后顾之忧
通过网上搜索发现,全国驻村队伍中63%存在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现实困难。建议我市建立"关爱基金",将驻村补贴提高至同级机关工资的20%。学习浙江省某市"三个优先"政策(晋升优先、评优优先、培训优先),对考核优秀的驻村干部打破隐性台阶。2024年浙江省某县对12名表现突出干部破格提拔,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三、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项目揭榜"机制激发动能
可参照浙江省"乡村振兴擂台赛"模式,设立专项扶持资金。2024年某市举办的"驻村项目大比武"中,24个创新项目获得省级认证,其中"智慧牧业管理系统"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二)打造"数字驻村"管理平台
建议整合"雪亮工程""智慧党建"等系统,构建驻村工作大数据中心。2024年该县试点的"驻村通"APP,通过实时定位、工作留痕、群众评价等功能,使管理效率提升40%。
(三)建立"容错纠错"保护机制
针对年轻干部"怕担责"心理,应细化"三个区分开来"具体情形。2024年贵州某县对因市场波动导致扶贫车间亏损的驻村干部免予追责,该案例入选贵州省党校教学范例。
四、实践启示与发展建议
"青年者,人生之春也。"驻村工作队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作为成效直接关系"三农"工作成色。
建议:一是实施"驻村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将基层历练纳入干部培养必修课。 二是建立"驻村工作实绩档案",作为干部选拔重要依据。三是开展"驻村工作专项巡察",对不作为现象实行"黄牌警告"。四是设立"乡村振兴创新奖",每年评选表彰20个先进典型
浙江省某市政协农业农村委调研数据显示:实施激励措施后,驻村干部平均在村时间由每周3.3天增至5天,群众满意度提升28个百分点。这印证了"政策暖人心,实干出真章"的实践逻辑。只要我们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必能让驻村队伍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青春光芒。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社情民意:如何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2709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