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美援朝到抗疫战争在光辉历史中汲取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个人含PPT
2022-03-11 151

.......更多内容在讲稿下方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了抗疫复工复产阶段性胜利的不平凡之年。我的党课题目是《从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疫战争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伟力》,我个人认为要想更好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就必须先了解战争发生前的国内外背景以及战争过程的艰难困苦。今天的党课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展开讲述:一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讲一下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为什么会作出抗美援朝这个伟大的决定?抗美援朝战争的激烈、壮烈程度是怎样的?为什么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它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来说,二者又有什么共通之处,留下了怎样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能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从而奋发有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我们应有之力。

一、从背景、决策到过程,全面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和苏联冷战,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遏制共产主义。

2.朝鲜国内背景: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苏、美协商,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1948年8月15日,由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9月9日,由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在北部成立。至此,在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

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国家以后,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都试图通过武力实现民族的统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向韩国进军,朝鲜战争爆发。韩国军队在朝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美国为进一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遏制共产主义,及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于1950年7月5日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因美军的干涉,朝鲜腹背受敌,损失惨重,转入战略后退。

(二)该不该出兵进行抗美援朝?艰难决策的背后!

中国国内背景: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新中国才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内正在进行剿匪任务和进行土地改革,同时国内最重要的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此时的中国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安宁,但天有不测风云,朝鲜内战爆发了,而且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美国就让自己的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中国政府多次发出警告无果:面对朝鲜战争和美国的干涉,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美国瞧不起我们中国军队,认定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很小、不足为患,所以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于10月1日越过三八线,企图迅速占领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另一方面,朝鲜最高领导金日成向中国提出了出兵援朝的请求。

军情十分紧急,压力万分沉重,决策异常艰难。在讨论是否应该出兵援朝的会议上,毛主席让大家畅所欲言,尽量摆不利条件。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反对理由总的来说有以下7点:

1.美国侵略朝鲜,尚不至于对中国构成大患。

2.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缺乏对外作战条件,中国最重要的是恢复经济上的工作,这是巩固政权的决定性因素。

3.出兵太冒险。美军拥有海陆军强大的武装,他们既有原子弹,又有厚重的工业基础,而中国参战仍是“小米加步枪”,实力悬殊之大无异于以卵击石。

4.北朝鲜是苏联利益之所在点,苏联都不出兵,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5.面对侵略,中国军队应该立足于巩固边防,主要在东北集中力量抗击美国的侵略行为。

6.苏联只愿意提供一部分的武器和装备,不打算兑现出动空军的承诺。外援不给力,这意味着志愿军将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作战。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从抗美援朝到抗疫战争在光辉历史中汲取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个人含PPT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7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