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党课讲稿: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新篇章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提出治水新思路,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分6个专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97段。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促进“人水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党对治水工作的领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摘编》第一专题等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精辟论述作了集中反映。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水治理体制。我们党历来重视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办了许多大事、好事、难事,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从学大寨整地治水到发扬红旗渠精神凿山修渠,从兴建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到南水北调,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大事、谋长远,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提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保障水资源、水安全,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治理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水不是一个方面、一个部门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做到的。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适应新的治水形势,把眼光放长远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完善水治理体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
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自古以来是我国基本水情。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决定了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现在,我们国家大,发展产业、工业化、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对水需求很大。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从实现长治久安的高度和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这方面工作。
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处理好开源和节流、排污和治污等关系,切实提高我国水安全水平。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要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扎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保障好城乡饮用水安全。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加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以海湾为基本单元,“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继续抓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水文化。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中华民族有着善治水的优良传统。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以历史之悠久、工程之浩大、受益之广泛而闻名于世,成为我国和世界水治理史上的杰作。我们党在治水工作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如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等。这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要用这些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二、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摘编》第二专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作了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