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教授执教xx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5-01-30 324

在xx教授执教xx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恩师xx先生,各位同门,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代表20xx级的博士生发言。记得入师门时,先生刚过完二十大寿,今天我们庆祝先生执教xx年,这中间走过的,正好和先生从教时的年龄一样的光阴。xx年间,我也从一个青年学生变成了大学教授,也有了自己的博士生。但无论身份如何转换,读书时期从先生那里得到的教诲至今受益。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先生早年讲授过哲学,也可能得益于这一知识背景,先生看问题是十分通透的,教学方式是别具一格的。最令我难忘的,并不是从先生的课堂上学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先生开放、包容、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先生的课堂,是鼓励思考,鼓励倾听,鼓励质疑,鼓励讨论的。作为先生的弟子,我们如今也接过先生手中的教鞭,今天我们给先生庆祝执教x周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先生的衣钵?

这个问题令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史上两对著名的师徒关系。柏拉图在《申辩篇》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苏格拉底听到神谕说没有人比自己更有智慧,非常不解,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于是他遍访当时有名的“智者”,试图证明这些人比自己更有智慧。结果却失望而归,这些人不仅没有真正的智慧,还自作聪明,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因此明白了神为什么说自己最有智慧,因为只有他“自知其无知”。正是受此启发,苏格拉底一生都在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探寻智慧,对那些自称有智慧的人进行揭露,当然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还创立了“苏格拉底教学法”,即以对话的方式在问答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让对方自己逐渐修正意见,最终达到真理的方法。柏拉图从xx岁左右开始追随苏格拉底,深受其师思想影响。柏拉图在《国家篇》里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洞穴的隐喻”。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现象,未必是事物的本质,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向、不断地反思才能得到真理。亚里士多德从xx岁开始追随其师柏拉图,对其恩师柏拉图充满了崇敬之情,但他却对恩师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当有人指责亚里士多德背叛恩师时,亚里士多德回应了一句响彻历史长河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对师徒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段佳话。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接过先生的衣钵?我想,不是要我们记下先生说过的每一句话,不是要我们背熟先生的每一篇文章,而是将这份严谨、思考、倾听、质疑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要学习先生始终睁眼看世界的这份清醒,密切关注各国刑事诉讼法治的最新成就;我们也要象先生一样,始终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推进中国的刑事诉讼法治。理性,始于怀疑;真理,来自反思。失去怀疑和反思的能力,法律人特别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甚至将别人几百年前的牙慧奉为真经。理解了这一点,我想,我们才是真正接过了先生的衣钵。

今天是先生执教xx周年纪念。这xx年间,新中国的刑事法治经历了从蹒跚起步、停步不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先生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以他的博学、包容、严谨和社会担当,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法律学人。我等后辈,当时时以先生为楷模,接过以先生为典型代表的老一代法律学人手中的火把,继续将这法治的火种传播下去,谱写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新篇章。

最后祝愿先生健康平安,学术之树常青。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在xx教授执教xx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2243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