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国际传播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于激烈的变革期,大国地缘竞争加剧。如何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稳定国内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准确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的历史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主张和新倡议,回答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开展新时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前,大国战略博弈加剧交织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结构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关系呈现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任务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丰富,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外交理念,还结合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最新实践。
本次党课将探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意蕴、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现实价值,以及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开展中国外交叙事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发展历程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应当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好新时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期望。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首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并用“十个坚持”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这“十个坚持”也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总体框架和核心要义,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根本途径、实践指向和政治保障。2021年8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外交部组织编写、系统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和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外交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出版,标志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2023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我们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遵循,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这一理念表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结盟或对抗来谋求自身利益。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秩序的尊重,同时也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智慧与担当。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价值
首先,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科学统筹与公正的实践逻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了重要成果。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提出,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应当坚持和衷共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坚持合作发展,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坚持开拓创新,激发合作潜能和活力;坚持开放包容,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2022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举行双边会见,两国元首决定将中白关系定位提升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最新进展。这些正是中国积极深化外交布局、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之路的生动实践。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不仅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其次,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建构。在外交战略中,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出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负责任大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世界好,中国才会更好。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开放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标注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高度。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通过不断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持续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动力。在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中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携手各方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展现引领开放合作的大国格局和担当。从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到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随着这一战略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迄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更在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倡议的实施,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的发展红利,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第三,习近平外交思想在规范与观念层面展现大国外交风范。我国的外交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从“冬奥外交”中习近平总书记尽显个人魅力和国家风貌,到外交部发言人的妙语连珠和一针见血,在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尊严基础上,充分展现了中国不卑不亢、和平友好、积极发展的正面风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倡导“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在一个国与国之间利益交融和休戚与共的时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于国际体系、国际社会等传统概念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家间分歧等原有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强调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命运日益联结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三、加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
自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是,随着美国重塑对华叙事,西方对华的负面外交叙事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全球东方”概念含义发生了明显的异化。有研究认为,其原因在于西方学者正尝试将地缘政治意图注入其中并以此展开对华叙事,从认知上贬抑对方,进而为现实中进一步打压对方提供理论支持。这种认知上的对华明显敌意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将对中美关系乃至其他国家的对华认知产生广泛、深远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体系中,受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歪曲报道,以达到打压中国的目的。尤其是随着中美两国战略竞争加剧,叠加数字化发展使得当今世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真假难辨,导致部分西方人士更加刻意抹黑中国,使得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压力不断上升,舆情风险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这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开辟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新境界,推动塑造我国和世界关系新格局,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有鉴于此,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如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效的对话机制和对话能力,从理论上探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路径构建,这对于加强中国外交叙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积极做好中国话语的翻译体系建设。推进传播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和实践,需借助高水平、专门化的专业翻译,来向国外的社会精英和社会公众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智慧。在这一过程中,要把重视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涉及国际规则构建和国际争端解决的话语权领域,依法翻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其次,促进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与法律翻译的交叉学科建设,这是因为“政治宣传天然性地存在于国家政治之中”,为确保政治传播在中国与西方文化并不完全相同的背景下得以精准表达,所依赖和使用的主要媒介或路径是法律翻译。由于依法翻译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特征,因此依法翻译是对外传播习近平外交思想、展示中国外交叙事和推动中国对外合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后,聚焦引领力,为新时代外语人才思想“铸魂”。外语专业作为跨思想交流、跨文化交际、跨国别交谈的前沿,教学中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去。
1921年7月,小小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中的中国带来新的火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回顾党的历程,它既是艰辛的,又是充满光明的,从战火连天的战争时代,到艰苦奋斗的建设时代,从如火如荼的改革时代,到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锲而不舍,砥砺前行,前仆后继,用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时代的华章。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视死如归、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真正做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图景。
如今,中国发展迈向新时代,大国外交开启新局面。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际公平正义,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外交课题。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明确了外交方向,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一思想,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目前,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了中国方案的信心与智慧,呈现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未来愿景与独特贡献。但是,大国战略博弈加剧交织新技术革命冲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结构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关系呈现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国家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国家安全问题,也催生出许多其他重要的议题,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出现变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也进一步得到凸显,要通过提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效果,有效推动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且“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国际传播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2971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