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纠治文山会海、切实为基层减负”这一主题开展党课学习,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十个着力”要求的必然举措,更是破解当前工作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顽疾、激发基层干事活力的迫切需要。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门增写对搞“文山会海”的处分规定,今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也普遍将“精简文件会议”作为为基层减负的核心议题,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下面,我结合中央通报案例和工作实际,从“意义为何、根源在哪、怎么办好”三个方面,与大家深入交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纠治文山会海、为基层减负的战略意义。文山会海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其背后折射的是作风问题、政治问题。纠治这一顽疾,不仅关乎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更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这是深化作风建设、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文山会海正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有的把“开会”当“落实”,某集团总部要求下属企业参会达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3次,某下属公司参会280余次,即便被指出问题后6个月会议仍“不降反升”;有的把“痕迹”当“政绩”,某县将考核从“双千分制”加码到“三千分制”,月度排名、季度通报,倒逼基层把精力用在“美化材料”上;有的把“台账”当“成效”,某市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对照100余项标准准备防火台账,把防溺水台账作为校长考核依据,让教师疲于应付非教学事务。这些现象,本质上是用“表面功夫”代替“实际行动”,用“程序正确”掩盖“效果缺失”。纠治文山会海,就是向形式主义“亮剑”,向官僚主义“开刀”,是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抓手。这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求是》杂志曾引用一副对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这副对联尖锐指出:当基层干部被“困”在会议室、埋在文件堆里,就没有时间“坐群众的板凳”,没有精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比如,有的基层干部一周开16个会,甚至同一时间要参加两个会,分身乏术;有的视频会议“一竿子插到底”变成“一竿子重复到底”,从早到晚“连轴转”。长此以往,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党的政策红利会在“文山会海”中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群众不满。只有把基层干部从冗余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多开“围炉夜话”、多搞“现场办公”,才能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高效能治理”,关键是“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基层有感”。文山会海的泛滥,本质上是治理体系“碎片化”、治理能力“不匹配”的体现:横向看,部门各自为政,“各管各的会、各发各的文”,缺乏统筹协调;纵向看,压力层层加码,“上级开口子、基层填窟窿”,考核指标远超合理阈值。比如,某集团会议泛滥的背后,是总部各部门缺乏协同;某县考核“层层加码”的背后,是对“精细化管理”的误读。纠治文山会海,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对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明晰权责清单、优化考核体系、赋能数字技术,让治理流程更顺畅、资源配置更高效、基层响应更有力,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