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发扬抓落实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主题召开专题党课,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立足我县“十四五”规划中期目标任务,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刚才,看了几组数据:上半年全县GDP同比增长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12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其中5个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解决了32个村的安全饮水问题、15所乡村小学的操场硬化工程……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县3800余名党员干部加班加点的身影,是21个乡镇(街道)干部走村串户的脚印,是无数次“现场办公”“连夜调度”的坚持。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个别重点项目推进滞后,3个村的污水管网建设因协调不畅延误半月;部分惠民政策落实存在“温差”,比如高龄补贴发放仍有21人未及时登记;少数干部存在“重部署轻落实”倾向,开会布置多、跟踪问效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今天,我想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我县发展实践和基层调研感悟,和大家一起聊聊“抓落实”这件“小事”里的“大学问”。
一、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抓落实的精神密码——从延安整风到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启示
抓落实不是孤立的工作方法,而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是融入血脉的政治品格。翻开党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每一次重大转折、每一项伟大成就,都离不开“抓落实”的鲜明底色。
第一,“抓落实”是党在革命年代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明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核心就是要解决“落实”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封锁、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战士,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周恩来同志纺线比赛拿了第一名,朱德同志开垦的“朱德菜园”成了边区的“菜篮子”。正是这种“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落实精神,让边区在封锁中站稳了脚跟,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抓落实”是党在建设时期改天换地的“动力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党带领人民用抓落实的韧劲创造了人间奇迹。河南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建成红旗渠,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一条高3米、宽2米的“人工天河”。支撑他们的,是县委书记杨贵“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是技术员吴祖太为探察隧洞险情不幸牺牲的担当,是81位烈士用生命诠释的“落实决心”。正如红旗渠纪念馆里一块褪色的标语牌写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定了目标就要干出样子。”
第三,“抓落实”是党在改革岁月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从“一张白纸”起步,靠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落实魄力。蛇口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罗湖小区建设时,建设者们用“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抓落实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要敢于突破陈规、直面矛盾,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推动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