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九次全精神党课讲稿: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同志,也就是我们全省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分子,共同学习交流。按照省委的统一安排,这次培训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省委对这次培训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也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把全会精神讲深讲透,确保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因此,我今天这堂党课,就聚焦于“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新篇章”这个主题,和大家作一次深入的探讨。
科级干部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连接决策部署和基层落实的“桥梁”与“枢纽”。大家的工作状态、能力水平、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关系到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否见到实效,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准确、深刻地理解省委全会的精神实质,对于大家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将围绕四个方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全会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当前全省发展大势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是在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吹响了在新征程上“走在前、挑大梁”的冲锋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首先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全会的核心要义,看清我省发展的“形”与“势”。
第一,要充分认识今年以来我省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进一步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信心和决心。
全会公报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来评价今年以来的工作,这个评价是客观、务实且鼓舞人心的。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新成绩。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会指出,我省经济运行保持“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这绝非一句空话。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实现平稳增长。更为可喜的是“质”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持续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这表明我省经济的“含金量”“含新量”正在不断增加。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可能对这些宏观数据感受不深,但每一个项目的落地、每一家企业的壮大、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是构成这幅宏观画卷的生动笔触。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也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动能加速集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全会强调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我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关键所在。从XX实验室的重大突破,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深度赋能;从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到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创新的种子正在二十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我省在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些都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区域更趋协调。全会对我省落实XX河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XX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沿线生态廊道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走在全国前列。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内涵不断丰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这些成就,体现了我省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责任担当。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省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举措。城镇新增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稳步增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实在在。
同志们,认清这些成绩,不是为了沾沾自喜,而是为了增强我们前行的底气。在看到光明前景的同时,全会也清醒地指出了我们面临的“经济稳进提质压力增大、绿色低碳转型爬坡过坎、矛盾风险挑战交织”等新情况新形势。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稳”和“进”的积极态势,也要正视“难”和“险”的客观存在,从而更加辩证、全面地把握当前的发展阶段。
第二,要深刻领会全会作出的重大判断,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
这是本次全会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时代。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对我省这种外向型经济占比较高的省份影响尤为直接。国内经济转型也进入深水区,各种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新出现的风险点相互交织。
全会强调,“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这句话必须深刻理解。没有发展,安全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过去,一些同志可能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惯性思维,认为安全是政法、应急等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这种观念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是简单的“两手抓”,而是要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相得益彰。这意味着,在谋划发展项目时,必须同步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在推动经济增长时,必须守住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的底线;在深化改革开放时,必须防范化解金融、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风险。对在座的各位科级干部而言,就是要将安全理念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审批一个项目,要考虑它的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制定一项政策,要评估它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推进一项改革,要预判它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只有把安全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发展的航船才能行得稳而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