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25年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近期召开的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会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特别是就“蓝天保卫战攻坚赋能行动”进行再动员、再加压。刚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几个部门和XX区、XX区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体现了对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对下一步工作的深入思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短板,在把握大局中坚定生态优先的战略定力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协同发力、攻坚克难,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持续向好的积极态势。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凝结了全市各条战线同志们的辛勤汗水。
上半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阶段性成效。数据显示,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这一改善率在全省位居前列。同时,优良天数率达到了80.1%,同比增加了2.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背后,是我们在移动源管控、工业企业治理、城市扬尘精细化管理等领域付出的巨大努力。特别是在年初,面对严峻的大气形势,全市上下迅速行动,截至2月底,PM2.5浓度同比降幅一度达到19.3%,为上半年的整体好转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进步,充分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队伍是能战斗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发展的“绿色含金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污染减排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从数据上看,虽然PM2.5改善明显,但对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其他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效果尚不稳定,缺乏持续向好的支撑数据。这暴露出我们的治理措施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存在短板。一些传统行业的深度治理进展缓慢,部分领域减排潜力尚未充分挖掘,这使得空气质量的改善在某些时段、某些区域表现出脆弱性和易反复性。
二是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优化任重道远。XX市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仍然占有一定比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企业环保投入的意愿和能力受到影响,落实主体责任存在“温差”。同时,全市新能源体系的建设虽有规划,但要形成对传统能源的规模化替代,尚需时日。
三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移动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虽有政策推动但距离形成绝对优势尚有差距。城市建设带来的扬尘污染、部分区域的秸秆无序焚烧等“老大难”问题,在管理上还存在盲区和漏洞,精细化、智慧化的管控手段应用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