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研讨发言
2025-10-23 356

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研讨发言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公文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传达政策、部署工作、沟通协调、总结反馈的核心载体,是政令畅通的“桥梁”、工作落实的“抓手”,更是单位形象与公信力的直接体现。近年来,从地方政府公开文件中出现“跨省照搬”“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到部分单位内部文稿因“复制粘贴”暴露逻辑漏洞,公文抄袭问题屡次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消解了公文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更折射出工作作风中的沉疴积弊。今天,围绕“整治公文抄袭乱象、筑牢务实工作根基”这一主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我谈几点思考与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清本质:公文抄袭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全局的“大事”

在日常工作中,部分同志对公文抄袭存在认知偏差,将其等同于“文字借鉴”“素材参考”,认为“只要内容差不多,抄点没关系”“急着交任务,抄来用省时间”。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彻底扭转,因为公文抄袭绝非简单的“文风问题”,而是触及工作本质、影响事业发展的“原则问题”。

从公文属性来看,其核心价值在于“务实管用”。一份合格的公文,要么承载政策指令,指导基层开展工作;要么反映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要么传递工作要求,明确责任边界。一旦存在抄袭行为,必然导致文稿脱离本单位、本领域的实际——或是照搬其他地区的政策表述,忽略本地发展阶段的差异;或是复制其他单位的工作方案,与自身职能职责脱节;或是套用陈旧的模板框架,无法体现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例如,某地区曾曝光森林防火工作方案中,照搬了南方多雨地区的“防汛预警机制”,却未结合本地干旱少雨的实际补充防火巡查要求,直接导致方案“空转”,无法落地执行。这种“抄来的公文”,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更可能因信息失真、要求失当,给实际工作埋下隐患。

从作风建设来看,公文抄袭是“懒政怠政”的直接表现。公文写作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工作的思考、梳理与谋划过程。起草一篇文稿,需要深入一线调研、梳理数据事实、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可行对策,这背后考验的是责任意识、业务能力与务实作风。而选择抄袭的同志,本质上是不愿担当、不想作为——要么是“思想懒”,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习惯于“拿来主义”;要么是“行动懒”,不愿花时间搞调研、摸实情,满足于“应付交差”;要么是“能力懒”,面对复杂文稿畏难退缩,只能通过抄袭逃避挑战。这种“抄出来的文稿”,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暴露了工作态度的浮躁、责任担当的缺失,若不及时纠正,会逐渐侵蚀单位的工作氛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从单位形象来看,公文抄袭会严重损害公信力。公文是单位对外传递信息、展示工作的“窗口”,无论是对外发布的公告、报告,还是向上级报送的请示、总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外界对单位工作的评价。近年来,多地出现的“公文抄袭乌龙”,如某县乡村振兴报告中出现其他县的地名、某单位年度总结与前三年内容高度重合,经媒体曝光后,不仅引发公众对单位工作专业性的质疑,更让单位形象蒙羞。对我们单位而言,无论是面向服务对象的政策解读,还是向上级部门的工作汇报,一旦出现抄袭问题,不仅会影响工作考核评价,更会让服务对象对我们的工作能力、责任意识产生怀疑,最终损害单位的公信力与凝聚力。

二、深挖根源:公文抄袭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公文抄袭现象的存在,并非个别人的“偶然失误”,而是思想认识、工作机制、能力建设等多方面问题交织的产物。只有找准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形式、轻实效”观念作祟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研讨发言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833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