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专题党课
2022-07-18 1143

人民至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百年,是坚持人民至上、贯彻群众路线、践行初心使命、追求“无我”境界的百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逻辑基点和精髓要义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充满人民情怀。

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价值底色

人民至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为人民争取自由、谋求解放的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民至上的立论之基和发展之源。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就提及“人民至上”概念,明确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人类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和“活动”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主性,他们积极在创造历史中创造价值且享有价值,彰显了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此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系统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工农联盟等论述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民群众是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依靠力量和决定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等。这些经典论断,从理论高度上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依靠谁”的动力支撑、“为了谁”的价值取向、“我是谁”的本源问题,成为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石。

人民至上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由人民而强。人民至上是百年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至上,确立了源自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引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导向,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取向。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专题党课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58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