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思维
—深入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示,他是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便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尽管有学者将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延伸到《莱茵报》时期的著作,但《莱茵报》时期对物质利益的关切,只能构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史前史。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任务指向
政治经济学批判肇始于《手稿》。它的某些任务也是在其中提出的。而最根本的任务便是“理解”(begreifen)政治经济学的规律和范畴。这一任务贯穿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始终。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这一任务有其特定指向,即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自身范畴、规律的不理解。首先,它不理解这些范畴的前提,即私有财产本身。私有财产被当成既定的东西接受下来。其次,它不理解私有财产与其派生范畴间的必然联系,“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最后,它不能理解范畴与范畴之间、规律与规律之间的联系,常常把“经营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这“三种”不理解,毋宁说是同一种“不理解”的三个维度;其根本规定在于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非历史性的指认。因此,一切经济范畴,如工资、地产、竞争等等,都被作为既定的经济事实接受下来了。它对经济范畴的考察不可能构成对该前提的“批判”。
这种非批判考察方式的背后是经验主义的立场。一方面,当政治经济学把物质生产的资产阶级方式看作其永恒的形式时,物的规定便同社会关系的规定混淆起来。某些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社会历史规定,便被指认为社会生产的物质要素。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非批判的考察方式,未能揭示理论前提与各类经济学范畴的必然关联。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本质关系及其表面现象不仅时常被割裂,而且时常被混淆。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无论古典政治经济学抑或庸俗经济学,都未能从本质关系出发科学地说明社会的表面现象。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深入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专题党课讲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思维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16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