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和交流的题目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今天,我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础与大家交流和讨论,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国际环境;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战略阶段;三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和重点;四是高质量发展的构成体系以及主要内容;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非常重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平、稳定、协同,并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相关国家保持有效沟通联系;强调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共同向前。在此体系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将会出现变化和调整,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对国际经济秩序以及相关事务的话语权和支配权,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着力维护国际经济关系、外交关系、安全关系的稳定,以新理念新思想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我们要积极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协调,求同存异、和衷共济,这样也会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第一,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以及在国际经济秩序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能会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创新抱有疑虑,甚至会形成巨大阻力。这种疑虑和阻力可能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要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整体的现代化。首先是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其次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中一部分人民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意味着更高生产效率、更大经济总量,同样也意味着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如下疑虑:当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所要占用并耗费的资源和能源数量也将显著增加,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数量的变化或增长,其结果是否会导致一些国家的能源和资源既得利益被挤出,从而造成这些国家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被堵塞?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一旦挤出别国既得利益和发展空间,会不会导致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
面对这种疑虑,我们必须要给出明确回应,这个回应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高水平的、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其建设的核心路径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换句话说,在发展当中,不可避免将会消耗一部分资源和能源,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新增能源和资源,我们将主要依靠以下两个路径来解决:一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新增资源的耗费。二是促进资源化再利用。对已经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资源,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不能让步,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因此我们要敢于斗争,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奋力前行的勇气。
另外,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安全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会显著上升。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对应的是“风险”。面对风险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说明在决策治理、评价体系中,对安全目标和风险的考量将越来越重。但是在风险纳入决策因子、评价指标以后,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异化现象,即当风险的地位提高、重要性增加以后,在人的决策体系中容易出现的最终结果——不是效率的最大化,也不是长处的最优化,而是风险的最小化。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异化对于发展、改革、创新会形成巨大阻力。因为任何改革、创新都意味着对既有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的打破,当然,我们还会构建并形成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而在旧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新的平衡状态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风险肯定是增加的。
如果以风险最小化作为我们决策思考的因素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因子,其结果就容易导致没有办法作出决策,没有办法以坚定信心推进改革,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因此,面对风险,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这里的底线是指风险底线。换句话说,在风险没有触及底线之前,我们不应该把风险高低作为决策考量的核心因素,而应该把产出是否更大、效率是否更高、模式是否更优,作为决策考量的关键。当然,风险一旦累积达到并超过底线,我们就不能只谈创新、谈改革,而是要下定决心把风险降低,然后再来谈发展、谈改革,这就是底线思维。
有效贯彻底线思维,就要把风险约束在风险底线之下。如何有效加强风险治理?总体思路有三个。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创新效率,政府采取有效手段来化解风险。第二,坚持科学发展,把风险因素纳入发展体系中进行综合考量并融合。发展本身就是解决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发展也为解决和化解风险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有力的支持。因此,把风险嵌入发展当中,存在内在统一性。第三,借助专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有效疏解和化解。这些专业力量,能够有效识别风险,为风险精准定价,并依托精准价格当中所需的最优风险贴水(风险溢价),按代价最小的方式,将合理的风险贴水转化成可交易、可分散持有的标准化产品,然后释放到市场中,将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和疏解,这就是金融机构。从某种角度来说,金融机构就是能够为风险定价,并提供风险分散渠道和产品的行业和领域。因此,我们要把金融作用发挥出来,把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真正提升中国金融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当中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三个特征有效贯通起来,同时在前进道路上把握好五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与战略安排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实践现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成熟经验和实践成果,也包括了世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这些我们都要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特征之中。此外,还要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物质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然后是精神富足,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制度文明水平显著改善,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以上五大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典型特征。与之相应的,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发展指标来反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并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建章立制,明确主线,厚植基础,统一思想和确定战略模式。
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与重点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重要支撑。下面我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的内容,介绍我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主要着力于完成内部体系机制的构建,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主要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外部能力、特征和规律。如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主要是构之于内的话,那么党的二十大报告就主要是形之于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两个:一个是质量第一,一个是效益优先,两者不可偏废;更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去寻求经济的表象,而是要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当中。
质量第一。不能简单地就微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治理质量来谈质量第一,而应该更注重宏观质量的特征和核心表现,这是质量第一的主体内容。坚持质量第一,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配置的主要对象,对于用差异化产品来匹配个性化需求,往往要求传播尽可能多的具体信息。这种信息的增长将是海量级的,而为了避免因海量级信息的增长而降低市场的配置效率,我们就需要对信息做减法。如何对信息做减法?最简单的就是共性信息无需传达。怎样的信息叫作共性信息,而且无需传达还不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呢?很简单,质量信息。质量第一,质量合格是底线要求,对质量合格要求的信息无需向消费者传递,因为它是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必须做到的最低标准,这就是质量第一的宏观意义。
效益优先。质量和效益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能简单地以降低效益的方式去寻求所谓的质量改善,也不能以所谓的质量提升的逻辑,来把一些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和模式作为重要推广对象。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是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动力和动能。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326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