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本质看,创新是现实的人面对新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从事一种前人未曾从事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从外延看,创新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等形式。只有准确把握好创新概念的丰富内涵,提高各类创新活动的协调耦合度,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效果的最优化。
一、创新的本质
从辞源学考察,在中国“创新”一词出现较早,意为创造新的事物,如《魏书》中的“革弊创新”、《周书》中的“创新改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创新”的释义为:动词词性,意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名词词性,意为“创造性;新意”。在西方,创新(innovation)源自拉丁文(innovate),包括更新、创造新的事物、改变等含义。从经济学专属概念看,创新源于熊彼特的数学式表达——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创造性组合,并且能够有效嵌入生产体系并推动经济发展。经典作家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角度阐述“创新”,认为:创新本质上是现实的人面对新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从事一种前人未曾从事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人们扬弃了旧有的一切理论和观念,破除其中不符合客观事物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属性、联系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创造各类产品,以满足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从而确证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东西方语境中的创新含义,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就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创造性的”和“教条式的”两种不同形式。为避免“刻舟求剑”的错误,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阐明了具体国情下“创新”的关键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世纪末,江泽民指出:“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新世纪初,胡锦涛强调:“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时代,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