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坚持自力更生与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弘扬自力更生精神,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自力更生,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而言,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传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围堵封锁,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现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脱钩断链”、逆全球化等复杂严峻国际环境,这个传家宝更不能丢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改革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深入,开放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展开,今天的自力更生内含着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坚持自力更生与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有透彻的理论思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本是相辅相成的。自力更生源自“自强不息”,开放包容源自“厚德载物”。基于中国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把握,《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理念。中国人遵循自然规律,强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与此同时,也有“制天命而用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在历史上不断延续又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转换形态的伟大精神,让中国人民具备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中华古代文明一直以来强调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养成了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理念。谁不种好地,谁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衣食,就不能生存下去。中国疆域辽阔,内部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不断累积变革的力量使文明保持活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自立自强道路上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问题,这就是如何看待西方最早经历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落伍、迟到到奋起直追的过程。最早实现了现代化的一些西方国家也就成为中国遭遇的最显著的“他者”。近代中国一度在现代化浪潮中大大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甚至任人宰割,中国强烈想要赶上现代化。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近代“脱亚入欧”后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蹂躏极大激发了中国人的自强意识。中国要想摆脱落后,赶上时代潮流并且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学习这个“他者”,哪怕这个学习是痛苦不堪的。历史已经证明,保守主义是行不通的,试图完全放弃自我而通过“全盘西化”变成“他者”同样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