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工部长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必须全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校从教育引导上下功夫,切实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一、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考量
1.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一贯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每个团员都应具有“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这种规律而去奋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重要部署,如邓小平指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四有”新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党的十八以来,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发表重要论述。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大学生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2.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根本标准。高等教育有着极强的阶级属性、政治属性,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维护其社会统治、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我们党办高等教育,就是要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脚踏实地、珍惜韶华,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一定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以德立人、以德施教,将大学生时刻听从党的召唤、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如此,方能确保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能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否则,高等教育便难以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失去其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