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保持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自信
2023-10-26 205

党课讲稿:保持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自信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尤为特殊的是,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并以国家形态绵延至今的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发展特色。同时中华文明又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同进步,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从史前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而言,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的漫长积淀上铸就和展开的。

从人类进入文化初期,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沿海一带都已有早期人类的活动,这些长期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方式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开始,这些早期族群已经在分别聚居的不同区域形成了集团并且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在这种多元格局中,不同文化在接触间出现了融合与竞争,使中华早期多元文化从“满天星斗”逐渐变为“月朗星稀”,并展现出文明的雏形。除了文化本身的融合外,一些区域文化的衰落甚至消失,与气候变化造成的人员迁徙有关系。例如,已经进入文明初期的良渚文化的衰亡,大概是受到水灾的影响。从1936年被发现,良渚古城遗址以其保存完整的宫殿、墓葬、祭祀体系等实证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但是,大约在良渚文化晚期,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受到了严重的海侵。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淤泥、泥炭和沼泽层。这些证据充分说明,良渚先民受到了大洪水的威胁,良渚文化的文明因子没有发展下去,很可能是受到水灾的严重影响。继良渚文化之后长江下游的文化类型,虽然部分继承了良渚文化,但是明显出现衰落和断层。

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都使得黄河中下游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汇聚和发展延续的中心。黄河中游的文化类型和黄河下游的文化类型,以及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文化类型,在交流、冲突中出现相互渗入的情况。这一过程中,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逐渐演变为河南龙山文化,或称中原龙山文化,与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良渚文化的文明特性也部分地汇入龙山文化中,融合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早期中华文明。

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形成一个以种植粟、黍和水稻为基础的多品种作物种植经济的农业社会。在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下,社会人口缓慢增长,城邑兴建逐渐开始在中原和海岱地区流行起来。这一时期具有地区统治中心地位的城址和特大型聚落的涌现,大体反映了五帝时代万邦林立的状态,与夏商周王朝文明相比,可称为邦国型文明。

而从邦国型文明向夏商周王朝文明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族群组成的部落联盟之间开始出现有记载的战争。战争加剧了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融合,也加速了阶级的分化,产生了世袭制的夏王朝,中国历史进入王朝文明阶段。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保持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自信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572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