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西迁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2023-11-10 386

传承西迁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决定,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建设。在一代代西迁人扎根黄土地、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实践中,熔铸形成了坚毅厚重、璀璨耀眼的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能。

西迁精神的形成发展

伟大的西迁精神孕育于波澜壮阔的西迁历史之中。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布局需要出发,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交大师生舍小家为大家,打起背包就出发,满怀豪情建设大西北。交大西迁不仅为西部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教基础,更铸就了历久弥新的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西迁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续写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新篇章。

西迁是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约70%在沿海,30%在内地。为扭转这种局面,“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内地安排的基本建设占全国投资额的一半左右,将兰州、西安等工业城市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后方战略地带。而在高等教育方面,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所,西北地区仅9所,主要集中在西安。为服务西北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改变西北地区缺乏多科性重点工业大学的现状,同时考虑国防安全等因素,党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这一所工业学科体系设置完整的工业大学内迁西安。

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伟大“迁徙”。在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下,在交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交大师生的广泛支持下,1956年8月,6000多名师生员工乘坐火车,唱着《歌唱祖国》,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梦想来到西安。1956年底交通大学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1954级、1955级学生迁来西安的共计2291人,占两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1%。时至今日,万人西迁的磅礴交响依然绕梁,西迁精神正是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积淀形成的。

西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西迁新传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迁校以来,一代代西迁人一以贯之地服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始终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把西迁精神作为动力源泉,创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深入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60多年来,西安交大培养近30万名人才,其中一半以上选择留在中西部工作,创造出3万余项科研成果,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西部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承西迁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734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