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专题党课讲稿
2023-11-13 301

中华文明专题党课讲稿

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壮大,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也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不过,我们文明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危机甚至挫折。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文明迎来了空前的大挑战、大变革。中华民族的近代遭际,是否表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已经衰老没落?面对挫折,中华文明是否只有放弃自我、蜕变为其他文明形态,才有在当今世界继续生存的资格和希望?今日中华民族又能否担负起古老文明赓续更新的责任?这些问题困扰着也激励着近代以来的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去思考、探寻、开辟中华文明固本开新、永驻风华的大道。

近代前夜——文明的延续与更新

以往,我们常把中国的近代遭遇和现代化进程简单归为“西方冲击”的结果,但若从长时段审视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文明的诸多内在特性不仅延续到了近现代,更成为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因。最典型的,中国庞大的农业经济规模和深厚的农耕文明传统,就直接决定了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再如,自古以来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湖湘、岭南、江浙等风格不同的思想和学术流派。他们或主张经世致用,或强调变革维新,或擅长学理考论,其学风绵延直到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就都深受湖湘学派“经国救世”“匡时济民”思想的影响。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最初也是通过发表《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以“今、古文经学之争”这一儒学千年公案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正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近代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实干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在近代前夜的发展也富有成果。“大一统”思想得到不断的传承推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愈发深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和多元一体民族格局进一步巩固,今日中国疆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也就此奠定。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态达到高峰。尽管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但如外戚权臣、门阀贵族、藩镇割据等,曾经严重危害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都已大为弱化,国家行政体系和治理行为的集中化、理性化、科层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和典型特征,在世界范围内都达到空前水平。对此,欧洲人历史上曾是高度赞赏甚至倾慕的。18世纪法国思想家魁奈曾说:“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另一位学者霍尔巴赫则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

中华文明始终保有开放的胸怀。中国与亚、非、欧各洲众多国家的海陆贸易都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局面,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行销世界。仅从考古资料看,明代正德年间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推测文物(以瓷器为主)数量超过10万件。明代中叶以后,欧洲国家也开始大量参与对华贸易。1745年返程的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在广州购买了大约700吨货物,其中就有约50万到70万件瓷器。对于海外贸易,中国人是开放而灵活的。当时,中国商人从景德镇采购白瓷,再在广州绘上欧洲人喜好的艳丽图案,或者西洋人物、欧陆风景,形成独特的“广彩瓷”,以满足来自“西洋”的需求。福建的德化窑甚至可以烧制亚当夏娃的瓷像以供外销。凡此种种,都为将来中华文明以更加包容与和平的姿态拥抱世界,打下了根基。

由此可见,发展到近代前夜的中华文明,其规模和成就仍在继续扩大。尽管传统国家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但中华文明的形态特征、生命活性和发展潜力等并未根本削弱。虽然后来中国所遭受的外来侵略和冲击,已经远远超出一个文明体在稳定常态下所能承受和化解的范围,但文明长期发展演进所积累的诸多优势,仍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能够积极应变、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而文明的特质也就此得以延续传承。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华文明专题党课讲稿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74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