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求,明确提出了树立大历史观的要求。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既是世界观,强调将具体历史事件置于广袤的历史视野中进行分析,全面系统地把握社会历史与社会运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方法论,即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认识问题,指导实践。因此,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必须从三个结合上持续发力。
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必须将历史与未来相结合
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就必须用历史照应现实,远观未来,通过纵向视角、长时间段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做到将历史与未来相结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有外宾和习近平总书记探讨,中国的发展规划为什么能够着眼长远并都能落实?总书记指出,我们看的不是眼前几年,而是“两个一百年”,时间尺度更长远。这段话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用好历史的望远镜,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80多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100多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史,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云飞渡中保持自信从容。还要用好时空穿梭机,通过升维思考,预判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通过纵向视角、长时间段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做到将历史与未来相结合,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沉溺在历史的片段、历史的细节中,执着于将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历史枝节作为历史的主流和主线,不从整体层面审视历史事件,存在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其结果只能导致对历史评价的片面化,更有甚者胡乱编造历史。为此,我们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判与克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他进一步指出:“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掌握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历史认知思维,要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要以全面、系统、彻底的视角建构历史逻辑,进而更好地强化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更好地形成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