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创新体系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一要为国家总体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二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三要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当前,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国家创新体系面临双重挑战:内部的问题是整体效能不足,尚未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外部的问题是国际科技和产业合作正面临“脱钩断链”的威胁,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进行高水平互动的难度加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新形势下,“四链融合”为赋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可行的路径。我们要厘清“四链融合”的赋能机制和制约因素,找到推动“四链融合”的思路抓手,从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赋能机制
创新链旨在打通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创新的各环节,着重解决科技成果形成的质量和效率问题。产业链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创新链作为动力源,是产业链的供给侧,在满足市场终端需求的同时,创造增量市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血脉”;产业链作为载体,是创新链的需求侧,承接科技成果落地的同时,释放潜在的市场需求信息,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高效耦合和深度互动,可以促进国家创新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互适配、彼此成就,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及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
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具有贯通性和穿透性。价值取向不同、风险偏好有别、供给模式各异的各方资金组合成链,保障研发活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作用发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成长壮大。人才是主导和链接创新链、产业链的“第一资源”,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各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员、高技能专业人才各尽其责、各展其能,形成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同频共振。
在数智化浪潮推动下,科学研究范式和科技创新模式加速迭代升级,数据密集型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特征愈加明显,科研活动的精准度和成功率显著提升。科技创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互动界面不断更新,研发周期和成本得以压缩,效果大为改善。在此背景下,应密切关注创新链、产业链在要素集聚、结构重塑、功能再造方面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对资金链和人才链匹配的新需求,因势而谋,顺势而变。此外,不同领域的技术突破及市场响应方式存在差异,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四链融合”策略,实现技术、市场及治理逻辑的互洽,赋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制约因素
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顺畅流转和深度互动是“四链融合”的关键。当前,制约“四链融合”赋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