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主题困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古语集锦(20条)
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出处:南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释义: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不然会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比喻:困难处处都有,需要坚持不懈,时刻不能放松。
用法提示:“莫言下岭”一句既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也含有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这正像是对那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在公文写作中,“莫言”二字,可以作为自诫,也可以去提醒别人;“下岭”一词则表明“此时”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所以,这句话最好用在已经战胜困难但是还没有取得绝对性胜利的时候,提醒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处:清·郑燮《竹石》。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依然那么坚韧挺拔。比喻:即便是在危难之中,也要刚正不阿、坚定乐观。
用法提示:郑板桥曾说过自己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现在看来,何止是天下人,还有后来人。在公文写作中,也可以往小了说,“胜负乃兵家常事”,前行路上总有苦难,甚至失败。这句话的作用,就很像是一颗定心丸,定心、鼓气。比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3.逢山开道,遇水叠桥。
出处:元·关汉卿《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原文:“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的家将:一个个顶盔擐甲,一个个押箭弯弓,齐臻臻摆列剑戟,密匝匝搠立枪刀;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道,遇水叠桥。”也作“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释义:碰到山就开山铺路,遇到河就架设桥梁。比喻:排除一切艰险,顺利前进。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可以直接用这两句话来表达奋斗和实干精神。比如,D员干部要大力弘扬“逢山开道,遇水叠桥”的奋斗精神,咬定“伟大梦想”不放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处:南宋·陆游《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释义: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比喻:遇到困难时,一种办法不行的话,就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也比喻:困难总有解决的一天。
用法提示:同为南宋诗人的叶绍翁曾评价陆游“天资慷慨,喜任侠”,陆游是一个非常积极上进的人,就算是写景叙事诗,也带有豪放不羁的意味。从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中,我们不难领悟到这样的生活哲理——人生变化发展具有某种规律性,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用于加油鼓劲太合适了,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更可以是那些大事。比如,只要双方都有诚意和耐心,解决某问题就一定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原文:“然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伏惟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
释义: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查找灾祸的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比喻:遇到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用法提示:魏徴、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编写的《群书治要·鹖冠子》中有一个“魏文侯问扁鹊”的故事,扁鹊认为他大哥的医术最为高明,因为他大哥在人们未得病之前就给他们讲养生之道。所以说,真正高明的医生是教导人按着自然节律饮食起居,使人基本不得病。在公文写作中,凡是解决问题都可以运用同样的道理,尤其是反腐倡廉,需要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前行路上,还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要求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6.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处:唐·李世民《赐萧瑀》。原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释义: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用法提示:如果后面再加一句,恐怕应该是“患难见真情”。所谓领导,所谓干部,从来都不只是一种身份,更多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使命。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正向的激励。比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国之“诚臣”要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越是在关键时刻、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在艰苦条件下,越是要踏踏实实干工作,认认真真抓落实。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处: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释义: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表现了一种勇往直前、一往无前的勇气。
用法提示:“从军行”也是古代一个比较流行的诗题,光是王昌龄一个人就写了七首,其他人还有南北朝的江淹,唐代的杨炯、李白等。诗中的“楼兰”不是实指,而是泛指进犯国家之敌,因为楼兰国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灭亡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表示不战胜困难誓不罢休,也可以用在关于爱国的文章中;既可以作为排比句中的一句,也可以单独放在段首。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只要我们勠力同心,年终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战国·屈原《离骚》。原文:“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释义:前面的道路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去追求探索。比喻:一种“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也比喻:到达目的地之路虽然模糊不清,但“我”要不失时机探索而行。
用法提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一般写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曼曼”,通“漫漫”。这句诗早已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人用以自励的千古名句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诗经常用于对真理的追寻,也常用于对答案的寻找、对理想的坚持。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D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句诗也可以用作大标题,下面再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小标题。
9.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原文:“青衿七十榜三年,建礼含香次第迁。珠彩乍连星错落,桂花曾到月婵娟。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应念衔恩最深者,春来为寿拜尊前。”
释义:玉石经过切磋打磨大多能成为宝器,长剑超脱被埋没的处境,便能成为倚天宝剑。比喻:只有经过困难磨难,才会更加出类拔萃。
用法提示:《唐摭言》是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里面记载的很多人物事迹基本上都属于“稗官野史”范畴,不过有些还是可补正史之缺。根据《唐摭言》的记载,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涣所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必然规律,鼓励大家不要气馁,勇于战胜困难。比如,“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我们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再怎么苦怎么难,也绝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
1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出处:近现代·《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用法提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历经了两年时间,辗转了二万五千里,虽是一场战略转移,却是一次伟大胜利。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放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也可以放在一件事情结束之后,或者单纯地作为一种精神,给大家加油鼓劲儿。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能的。
1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出处:近现代·陈毅《青松》。原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释义:虽然大雪压着青松,但是青松仍然挺拔笔直。赞颂了共产D人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
用法提示:陈毅曾以十二个诗题写了十九首诗,总称《冬夜杂咏》,最初发表于《诗刊》上,《青松》是其中的第一首。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鼓励大家,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比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1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出处:北宋·张载《西铭》。原文:“富贵福祥,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艰难困苦”是对“贫贱忧戚”的发展。
释义:艰难和困苦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帮助人们达到成功。比喻: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太普遍,也可以用它的原典,“贫贱忧戚,玉汝于成”。以前这句话的对象多是个人,现在多指民族、国家、国际关系这种大的概念。比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不畏艰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穿越风雨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这是历史的总结,更是现实的激励、未来的昭示。
13.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出处:近现代·《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原文:“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释义: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彰显一种意气风发、大义凛然的必胜信心。
用法提示:在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时候,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郭沫若写了一首《满江红》予以回击,但无意间似乎把问题过分看重了些。同志倒不那么认为,于是便有了这第二首《满江红》。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仍然可以用于国际关系中,其对象还可以是某些反动势力,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比如,“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各种敌对势力总是幻想着在我军这座钢铁长城上打开缺口,千方百计对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不仅是徒劳无功,反而会让我们更加团结。
14.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
出处:三国魏·徐干《中论·修本》。原文:“夫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君子自强其所重以取福,小人日安其所轻以取祸。”
释义:道路不险,就不能知道马的优良;任务不重,就不能知道人的德行。比喻:越是艰难险阻,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德行与才干。
用法提示:徐干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弱,但他在当时的才名还是不容小觑的,不然曹丕也不会将他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鼓励大家正视困难,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还可以用于人才培养、干部历练等,“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年轻干部应该加强基层磨炼,强化实践历练,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有些干部,看简历有基层工作经历,但并没有经过实实在在的磨炼。
15.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出处:北宋·曾巩《咏柳》。原文:“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释义:不要以为柳絮飞扬,能够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比喻:恶势力终究不会长久。
用法提示:“柳”这种植物很多人都“咏”过,从南北朝的萧纲、沈约到宋朝的曾巩、王十朋。曾巩这首与其说是“咏柳”,还不如说是“骂柳”,借柳絮骂那些势利小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邪不压正,阻碍发展的事物终将会烟消云散,鼓励大家坚持到底,坚持到“天地有清霜”的时候。
1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释义: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比喻: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用法提示:木有绳,金有砺,人也需要打磨,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省,以及不断地接受检查、巡视。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省察,才能睿智、明达而无过失。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检查报告、迎检讲话中,或与规章制度、培训教育有关的文章中,强调人才需要学习和磨炼,D员干部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学习观念、纪律意识等。比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的规矩,D组织和D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17.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出处:当代·王宝池《劝学》。原文:“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毫士前。”
释义:自古以来,凡是做成大事的英雄豪杰都是经历过很多磨难的,而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很少有人能成就大事的。比喻要经过磨难才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用法提示:这是当代人写的古体诗,“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改自古时的一句俗语“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既可以用于鼓励“寒门子弟”,也可以用来劝说“朱门子弟”,对象也可泛指,但是年龄不能太大。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豪车、比父母,错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
1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处:《警世贤文·勤奋篇》,当代书籍,编、作者皆不详。一说出自《俗语》(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原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释义: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比喻: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极为著名的励志格言,广为人们传诵引用。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需要经历逆境,那是敢逆水行舟者走向柳暗花明的必要旅途;我们需要敬重苦难,那是命运赐予能负重前行者走进成功之门的昂贵入场券。
19.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出处:明·王阳明《传习录·陆澄录》。原文:“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释义: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在具体事上磨炼,才能立得住;没事的时候平静,遇到事情的时候也能平静。比喻: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炼,内心才会拥有强大的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用法提示:《传习录》中都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很有价值。“传习”一词源于《论语》中曾子的那句话:“传不习乎?”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对象最好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干部,学历相对较高、书本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须在事上磨”可以作为一句教导、一条要求。比如,“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面对矛盾和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才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20.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出处: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原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释义:好的树木最后一定能成为栋梁,而纯钢不会作为渔钩这样卑微的东西被使用。阐释了一种端正的思想、一种刚直的品行和修身的原则。
用法提示:端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尤其是从宋朝以来,更是人人欲得。端州,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包拯曾在这里担任过知州。在任期间,包拯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数额限额交纳,还留下了“不持一砚归”的故事——这便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鼓励别人“不宜妄自菲薄”,类似“乾坤未定,你我皆为黑马”,对象应该是晚辈或者后生。比如,“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相信大家都是好苗子,大家也要相信自己是“纯钢”,应该树立远大抱负。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治理主题困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古语集锦(20条)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291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