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党课讲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四个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作出的科学判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与“根脉”,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等不同维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观念,并在建构具有民族担当、历史自觉和人类价值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呈现为主体文明、共享文明、生态文明、天下文明等四个向度。
全面发展的主体文明
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人本身的发展程度具有历史一致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其首要意义上,是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在新的文明实践中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西方现代文明甫一展开,充当“真正的历史主体”的就不是“人本身”,而是“能动的”资本。资本具有了“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丧失了“独立性和个性”,人的命运总是受到资本的抽象支配。这种现代文明,被恩格斯视为“隐蔽的奴隶制”或“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在此境遇中,人丧失了主体性地位,只是“能动的”资本的一个客体性存在。一方面,资本主义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变成了物欲的狂欢,“物化”“物象化”“拜物教”等概念表征了现代人异化的生存样态;另一方面,“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资本主义文明虽然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初的甚至是普遍性的形态,但并不构成最终的、整体态势的命运,需要被人类所扬弃。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古代社会——人对自然的完全依赖阶段;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未来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充沛着对“学以成人”“君子人格”“内圣外王”等完整人格的追求。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这一论述,是对主体文明观念具体而深刻的表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上,建构并谱写现代文明,并在实际的文明成果中赋予人以真正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一全面发展的主体文明,其核心要义在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状态下人的异化生存样态,使人从压抑性单向度的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