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型生产关系本身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生产关系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生产关系则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如果将人类文明的诞生视为自然历史过程中最大的创新,那么具有人类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就是先于生产力突变的组织形式创新。
生产关系的变革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广泛兴起的“鞍钢宪法”代替了苏联以“马钢宪法”为代表的精英管理模式,通过“两参一改三结合”实现了群众参与管理、干部参与劳动的管理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解决了诸多生产技术等方面难题,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动力基础。再如,华为作为中国体量最大的科技公司,2016年以来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液态化组织架构,以弹性化结构取代了传统的组织架构,淘汰多余管理层级,极大增强了企业组织的灵活性、团队凝聚力和企业创造力,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升客户满意度与企业创新度。这些说明生产关系的革新在宏微观两个层面都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事实上,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革新具有过程的同一性。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典关联框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事实上,在任何发展阶段,技术性的生产力如果想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都必然依托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载体,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基于两者运动关系的本质来看,生产关系统一于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演化提供制度依托,而生产力的提升又为生产关系的优化提供前提。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驱动形成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组合既作为生产力优化的过程,又体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要求。
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