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2024-04-25 475

党课讲稿: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四化同步理念突破现代化传统发展路径约束的坚定意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缩短、成本降低、质量提升的坚强能力,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广阔、最快速、最巨大的发展跨越的坚定信心。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的延续性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后发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艰巨复杂性,同时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历史延续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源起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长远发展目标高度统一,无论是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历起伏曲折,承载攻坚克难,始终围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路径孜孜探索。

影响一国现代化成败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国情,各国现代化探索的失败或是因为在现代化的起点上忽视本国国情,或是因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脱离本国国情。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并非输入式的,而是内生性的,中国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没有照搬苏联以及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涵养千年农耕文明与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寻路、探路、筑路的历史转型进程。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的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迥异于西方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来补贴重工业的发展,使新中国在短期内迅速地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了一条以非农化解决农业问题、以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以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问题的“三农”应对之路。但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渐减少,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加大。如何在正视人地关系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摆脱过重的乡土黏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335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