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近年来xx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主要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网格精细化管理程度还不高。一是基础比较薄。网格化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力经费配套支撑不足的问题。受财政压力影响,信息化支撑硬件设备配备不足。受招聘方式和工资待遇等条件制约,网格员队伍人员紧缺,且整体素质偏低,工作理念和服务意识相对不强。二是机制不规范。网格管理虚化泛化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网格动态巡查监管尚不到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尚未完全形成全面科学、规范有效、操作性强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三是群众参与难。网格化服务管理是一条畅通民意诉求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仍存在贴近融入群众不够的问题,楼栋长、物管、商户、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程度还不高,网格员“进不了门、认不了人、说不上话、办不成事”现象依然存在。四是条块结合差。建立健全协作配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部门联动机制是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质效的关键,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和部门仍存在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二)基层法治建设推进力度还不大。一是思想认识还不高。不少村主干对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认为依法治理是“软任务”,推进法治建设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甚至产生松懈、观望、应付心理,导致法治工作推进缓慢。二是组织推动还不够。重大法治建设与改革举措还未得到有效贯彻,个别乡镇对推进落实法治工作缺乏动力、创新力,法治机构设置不规范、人财物保障不足,停留在开会部署,表态发文,缺乏务实管用的措施和抓手。三是责任落实还不细。法治建设在一些乡镇、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域推进不平衡,落不实、落不细、落不小,工作打不开局面。四是宣传效果还不好。法治宣传教育重形式、轻效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群众法治意识还有待提升,“**不信法”“以闹取利”等现象仍然突出,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气尚未完全形成。
(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手段还不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总量居高不下,破坏性日益增强。一是主体多元化。伴随经济发展的驱动、渐进深入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法治化进程,矛盾纠纷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的发生日益增多,矛盾纠纷正向类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纠纷复杂化。由于个体利益诉求的不平衡性、差异性,矛盾纠纷形成的社会因素多,生成过程复杂,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简单的“一因一果”,代之以“一因多果”或“多因多果”,增加了当前矛盾纠纷的复杂性。三是规模群体化。在涉众型经济风险方面,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网络借贷等经济犯罪利益受损群体越来越大。在重点领域方面,房产物业、水电热气、劳资关系、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领域利益群体范围宽泛、规模庞大,集体维权意愿强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影响较大。四是调处疑难化。由于整个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很多新的变化和走向,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诱因复杂、类型更加多样,矛盾纠纷调解的难度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