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乡,因境内宝子山一峰独立而得名。清朝时期,xx乡境域属清化乡,xxxx年与天凤乡合并为天宝乡,后经调整,于xxxx年成立xx乡,辖莲池、田坝、杏家三个行政村,常住人口xxxx余人。其中,彝族群众约占xx%。长期以来,受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以及彝、汉民族习俗相互影响,xx乡在乡村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方面与其他地方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色。灾后重建以后,全乡呈现出彝汉“大杂居、小聚居、分散居”的分布特点。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在全乡范围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干部群众、统计数据等方式,进行了有关调研:
一、乡村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基层治理方面。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乡乡村基础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尤其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乡村风气转变、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群众在解决家庭生活、教育问题中,方法单一、方式简单粗暴。一方面因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同时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缺乏有效沟通,致使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小孩过早辍学、婚嫁,违背公序良俗现象频发,甚至存在违法犯罪风险,严重侵害当事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还存在封建迷信、信奉“鬼使神差”的现象,解决问题执拗、偏激。
特别是在居住分散、收入水平低、人员流动频繁地方,因各种琐事引发家庭矛盾没有得到正确处置和化解,当事人逐步走上极端的不幸事件。例如服毒、投河等非正常死亡案件时有发生,群众生命健康受到侵害,进而形成新的孤、寡、残疾人员,逐步成为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发生时往往较为隐蔽,发生后对群众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加大社会负担,成为xx乡乡村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痛点。
(二)经济发展方面。受地缘、地势等因素影响,xx乡主要产业为传统农业。近年来,虽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局限于群众生产技术水平低、人口老龄化、产业发展周期长等因素,全乡农户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均偏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众总量居高不下,高血压、心脏病等各类慢性疾病广泛存在,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成为制约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单一依靠政府扶持、政策兜底,全乡经济和群众生活水平短时间内难以发生质的改善。经济水平欠发达,弱势群众数量基数大成为xx乡经济发展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