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市)乡镇纪委在“熟人社会”履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破解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在“熟人社会”背景下面临的监督难题,我们围绕相关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乡镇作为我国行政体系的末梢,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但其普遍存在的“熟人社会”特质,即以地缘、血缘和人情关系为纽带织成的复杂关系网络,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当前乡镇纪委履职困境,剖析其深层原因,并结合2025年以来各地数字化监督等创新实践,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问题表现
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乡镇纪委履行监督职责时面临的障碍具体表现为“不愿、不敢、不会、不彰”四个方面。
(一)监督意愿不强,“不愿监督”问题突出。乡镇干部大多在本地成长、工作和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之间沾亲带故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环境下,乡镇纪委干部在开展监督时,普遍存在“人情包袱”。他们担心秉公执纪会得罪乡里乡亲,破坏多年积累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和家人未来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可能遭受打击报复。因此,在面对违纪违法线索时,部分干部宁愿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栽花、少栽刺,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二)监督能力不足,“不会监督”问题普遍。乡镇纪委力量相对薄弱,人员编制少,部分干部身兼数职,且缺乏系统性的纪检监察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面对当前日趋隐蔽化、复杂化的腐败形式,传统依靠走访、谈话、查阅纸质台账的监督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根据2024年对XX县16个乡镇纪委的办案情况分析,全年虽办理案件达294件,平均结案率达89% 但监督多集中在显性、易发现的问题上,对于工程建设、集体“三资”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微腐败”问题,往往缺乏发现和精准查处的能力。
(三)监督权威不够,“不敢监督”问题存在。乡镇纪委在业务上接受上级纪委领导,但在人、财、物等方面又受同级党委管理,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乡镇纪委在监督同级党委尤其是“一把手”时,常常感到掣肘和压力。在一些地方,乡镇党委书记习惯性地将纪委视为“自家”部门,要求纪委工作服务于地方“稳定大局”,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可能会通过“打招呼”“说情”等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纪委干部难以放开手脚、动真碰硬。
(四)监督效果不彰,“监督无效”问题时有发生。上述问题最终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一些本应严肃处理的案件,可能在人情干扰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以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等方式代替纪律处分,未能形成有效震慑。根据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的统计数据,查处的案件中涉及乡科级及以下干部的问题占比高达93.8% ,这充分说明基层是腐败问题的高发区,也反衬出提升基层监督实效的紧迫性。当群众看到身边的违纪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惩处时,对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便会下降,监督的群众基础也随之削弱。
二、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