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机关青年干部理论学习质效的对策研究
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与后备力量,其理论素养、政治能力和实践本领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理论修养,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终身必修课。当前,各级机关在加强青年干部理论武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论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引领”的深刻转变,是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机关青年干部理论学习的现状与瓶颈,并结合先进经验与实践探索,提出系统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与挑战:机关青年干部理论学习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瓶颈
(一)时代要求与重大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青年干部理论学习,不仅是提升个人履职能力的内在需要,更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举措。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引导青年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他们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站得稳、靠得住,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实践成效与宝贵经验
近年来,各级机关单位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青年干部理论学习模式。XX省团委的实践尤为典型,其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单位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依托机关“青年学堂”建设,成功打造了集理论武装与思想引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在创新学习模式方面,XX省团委坚持开展“青年学堂”晨会分享,利用每日上班前20分钟,组织青年干部轮流上台分享学习心得,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书记室将此作为集中教育常态化的重要载体,指导机关党委不断丰富学堂内涵,通过交流分享、专题授课、警示教育等多元形式,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为拓宽青年干部视野,他们还定期邀请省委研究室、省商务厅、XX海关等12家部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开展专题辅导,帮助干部完善知识结构。截至2025年9月,已有46名干部走上讲台分享心得,其创新做法获得了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在畅通联系渠道方面,该单位注重开门办学,通过制定《机关深化开展联青服务行动方案》,建立“联片挂点”工作机制,推动机关青年干部深入48个基层联系点,以“四个到一线”为抓手,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为基层和青年办实事。同时,常态化举办“机关开放日”,邀请各界青年代表走进机关,增进青年对共青团工作的认同感。
在聚焦主责主业方面,他们树立“大宣传”理念,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线下,建强了一支超过2000人的省市县三级青年讲师团队伍,2024年以来开展各级宣讲2万余场,覆盖超过1500万人次,并升级了100余条“行走的思政课”青年学习社线路。线上,构建了“两微五平台”网络宣传头部矩阵,全平台粉丝数累计达1300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连续多年位居省政务服务榜首,创作的《XX》等新媒体产品播放量破千万,有效提升了思想引领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三)突出问题与现实瓶颈
尽管成绩斐然,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机关青年干部理论学习仍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与瓶颈,制约着学习质效的进一步提升。
一是“学用脱节”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青年干部将理论学习视为“软任务”,满足于读了文件、听了讲座、写了笔记,但未能深刻领会理论的精髓要义,更未能将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两张皮”,导致学习成果难以落地生根。
二是“形式单一”问题尚未根除。一些单位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开会念文件、专家作报告”的传统模式,形式较为固化,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这种“灌输式”教育难以激发青年干部的主动性和思辨能力,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抵触情绪。
三是“考核虚化”倾向值得警惕。在一些地方,对理论学习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多以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的数量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对学习效果、实践转化等深层次内容的科学评估。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学习流于形式。
四是“供需错配”矛盾日益凸显。青年干部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岗位需求各不相同,对理论学习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而当前一些学习内容和课程设计“一刀切”,未能精准对接青年干部的思想困惑和能力短板,导致教育引领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不足。
二、守正创新:提升机关青年干部理论学习质效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