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2023-04-11 766

高校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高度阐述定位劳模精神,并进一步要求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学校教育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劳模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其核心内涵,新时代则突出彰显其“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价值内涵。高校弘扬劳模精神,本质上是推动劳模精神在师生思想中扎根,在师生行为中彰显。因而,高校必须围绕学生、教师两个内部主体,从打牢前提基础、优化技术路径、构建长效机制三个维度来探究弘扬劳模精神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教师全身心投入“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弘扬劳模精神的前提基础:科学诠释劳模精神的内涵特征

劳动教育长期缺失导致当代青年大学生、青年教师对劳动实践的认识缺位,对劳模精神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有的师生将劳模形象停留在“老黄牛、出大力、流大汗”,对劳模精神内涵单纯理解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否定了劳模精神的发展性和现代价值;有的师生仍然将劳模精神“特例化”,如将劳模精神的适用性指向“一线工人”等生产领域的特定群体,忽视了劳模精神的普遍价值;有的师生认为劳动模范由国家选拔产生,劳模精神仅仅是以劳动模范为载体向人民群众输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弱化了劳模精神的民本特质;有的师生认为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优秀典型代表,是时代的“英雄”,劳模精神是由“英雄”所构建的道德体系,忽略了“由英雄向常人”的回归。因而,高校弘扬劳模精神首先要科学诠释劳模精神的内涵特征,突出表达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普遍意义、民本特质,矫正师生的认知偏差。

1.科学诠释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劳模精神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后在每个时代都被注入新的价值,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高校弘扬劳模精神要突出当代劳动模范形象的多元化,纯粹“老黄牛式”“拼命式”形象已不能完全描述劳动模范的整体形象,当代劳动模范更具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因此,构建劳模精神应遵循“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时代价值。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与高校开拓创新、倡导卓越的价值追求存在高度契合和内在统一。

2.科学诠释劳模精神的普遍意义。高校要强调劳模精神在国家各个领域的普遍适用性,避免出现劳模精神的“行业适用性”现象,如劳模精神对高等教育等非直接生产领域不具有指导性或者指导作用有限;避免出现劳模精神的“区域适用性”现象,如劳模精神只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对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不具有应用力等。高校科学诠释劳模精神有利于增强师生对劳动实践的认同,激励师生把爱岗敬业与高校育人文化融合起来,把争创一流与“双一流”建设融合起来,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融合起来,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与优良学风、师德师风融合起来。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校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633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