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经信厅关于对标学习沪苏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3月3日至5日,省经信厅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实地调研,对标学习沪苏浙新做法、新观念、新政策、新机制,边看边学边悟,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凝聚了共识,强烈地感受到沪苏浙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坚定、举措力、作风务实、成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认识和体会(一)对标学习新理念,沪苏浙始终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只有树牢新发展理念,才能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沪苏浙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精准把握“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的战略定位,坚持用新理念发展新经济、用新技术壮大新产业。
上海市提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聚力打造“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加快打造重点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确保工业制造业占比稳定在25%左右。
江苏省成立由省长挂帅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全省制造业大会,先后出台20多份政策文件,力争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浙江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连续两年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制造强省建设再动员再部署,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对标学习新做法,沪苏浙始终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抓实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聚焦有限目标抓重点、突出特色抓亮点、集中力量攻关创新点,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大力构建“3+6”重点产业体系(“3”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6”是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集群)。2020年工业增加值9657亿元、居于全国城市首位;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约占全国的20%,拥有重点企业600多家、集聚全国约40%的产业人才。
浙江省经济实力强,实施“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围绕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一图一指数”抓监测、“一链一清单”破难题、“一码一平台”强服务,聚力打造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现代纺织和服装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软件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2020年本外币贷款余额14.36万亿,是GDP的2.22倍,高居长三角首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11.2%,高于我省2.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7%,营收利润率高达7.1%,比我省高1个百分点。
江苏省经济总量大,聚焦13个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八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每条优势产业链确定一位首席专家、一批支撑机构、一个专属政策组合包等,2020年GDP突破10万亿,规上工业增加值3.9万亿、增长6.1%,利润超过7000亿,制造业占GDP比重达35.5%。
着力培育优质企业
企业强则经济强、制造强则区域强,沪苏浙均把服务企业、培育优质企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浙江省围绕打造“单项冠军之省”,构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体系;创新开发“企业码”,上线“码上政策”“码上直兑”“码上诉求”“码上融资”等功能,实现企业服务“最多跑一次”。
江苏省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覆盖1.5万家企业的“白名单”企业库,精准助力企业融资。
上海市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发布“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打造金牌“店小二”;实施民营企业百强培育提升计划,培育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民营龙头企业;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咨询,参与重大涉企政策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