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党课讲稿: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繁荣,民族才能兴盛,国家才能富强。现代文明发展有赖思想文化之引领,中华民族赓续需以思想文化为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战略考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性成就。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文化思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托和行动指南。
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文化思想与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等共同铸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伟篇章。
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
文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举足轻重。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阐明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以及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马克思的文化范畴既包含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意识、精神的产物,也涵盖这一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总体而言,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活动,包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文化不仅服务于人,更促成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紧密围绕“现实的人”,宣传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最为鲜明的底色,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上的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早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础,是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根本来源。文化兴则民族兴。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希求中华民族以高度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对文化作用、目的和服务对象的论断,开启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中国化进程。面对贫困与愚昧的旧中国,毛泽东充分考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际,强调文化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推动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对文化与民族生存发展的依存关系的认识,对文化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张以及对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文化思想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命题,深化了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概括了“两个结合”命题,实施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七个着力”的具体发展要求。文化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论题,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