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
2023-12-05 26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四个不可”从多维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内涵,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一统”思想铸牢“国土不可分”的文化共识

国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全屏障,也是孕育和承载特定文明的物质载体。“国土不可分”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内在地要求国家统一。有秦以来,“大一统”思想贯穿了我国王朝历史政治的全过程。国家疆域的统一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稳定的条件,也使“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长期的统一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而不中断的基本前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攻伐和社会动荡的混乱局面,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的中国历史,虽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南宋等500多年的政权割据时期,但与整个统一王朝历史时期相比时间较短。总体来看,无论是在任何历史时段,“大一统”思想始终是我国疆域演变的主线。历史清晰地证明,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并以中华文化谋求正统地位。

在古代文明史上,统一的封建王朝不仅为中华文明大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且为其发展积蓄了更多物质力量。从秦汉到元明清,不同王朝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不同程度地实现和巩固了疆域的统一,先后出现了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些大一统盛世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创造了盛极一时的物质文明,而且在精神、文化领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抒写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时,国家大一统也促进了文化多元与交融互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向前发展。历经元明清600余年的发展,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从黄河、长江再到塞外,达到了时空与文化融合式发展的最高阶段,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结构充分显现,其包容了中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半游牧子文明等。历史不断地证明,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早已成为各民族的文化共识,“国土不可分”也成为各民族缔造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和共识。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中国的神圣领土,在维护国家统一中,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治乱兴衰史昭示“国家不可乱”的安全共识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

链接地址:http://www.haowens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013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